——教育科学学院“渝疆有约,教科同行”暑期三下乡团队
为全面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7月19日,教育科学学院“渝疆有约,教科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林霖、辅导员吴小东的带领下,上午前往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红领巾小课堂,开展“普通话推广+手语科普”双轨育人活动;下午奔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博物馆和高家湖湿地景区,感受民族文化、领略自然风光。
团队首站走进海子沿乡尖山子村红领巾小课堂。首先,团队成员田琪琦主持推普活动,她从重庆火锅等特色切入,结合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导入,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后进行语句断句练习,选用几个多音字句子考察孩子们的普通话掌握情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带领孩子们共读经典篇目。课堂上,孩子们纷纷高举起小手参与问答。孩子们全程双眼紧盯着讲台,主动跟随引导大声朗读、积极互动,这一环节通过多样形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提升语言能力,更拉近了不同地域文化间的距离。
展开剩余68%在手语科普环节,由团队成员施译承担教学任务。她首先讲解对听障人士的正确称呼,引导孩子们树立平等对待听障群体的意识。随后,正式教学以“手语闯关”的游戏形式推进,她教导孩子们学会了多个手语表达,如“新疆”“重庆”“爱”。孩子们认真跟做每一个手势,施译也对细节动作进行一一纠正。手语科普这一特殊环节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掌握了基础手语表达,更在实践中培育了尊重差异、关爱他人的文明素养,为构建包容社会埋下种子。
下午,为深入了解巴里坤文化与历史,实践团探访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的清代粮仓遗址。如今,粮仓已化身“屯垦博物馆”,其从军储枢纽到文化地标的功能转变,生动诠释了巴里坤“屯兵-屯-屯垦”的边疆开发史诗。随后,实践团考察陈列先秦至民国文物的展馆,博物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定位,凸显了历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石作用。接着,团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松峰书院。作为新疆现存的唯一清代书院,松峰书院以“泥塑艺术”传递忠孝礼义廉耻伦理,成员研读举子题名录感悟育人传统,惊叹泥塑美学境界。讲解员称其曾为丝路北道文教灯塔,今仍以德化筑牢共同体意识。之后,实践团赴高家湖湿地公园,漫步栈道观赏草原湿地景观,直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边疆发展理念。
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切体会到语言作为文化桥梁的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与科普手语,不仅是沟通方式的传递,更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心灵距离。了解历史,则是让边疆的文化传承脉络愈发清晰,深刻感受到“文化润疆”的深远内涵,也更明晰青年在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撰稿:施译 冉隆英
发布于:湖北省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